最近驚聞陜西鎮安縣醫院26名血透患者感染丙肝病毒事件[1],屢屢發生的重大事例,令人深感不安,梳理行業內臨床工作路徑,追溯二十年來發生在大陸多起重大院內感染事件,筆者發現在每個環節上都曾付出過沉痛的代價,特撰此文以供同道借鑒。
1、手衛生
洗手,佩戴一次性手套和口罩是采樣前第一流程,當前非手觸式開關,洗手劑、速干手消毒劑等的應用有效地提高了醫護人員的洗手依從性,但規范的洗手方式特別是消毒劑作用時間應不折不扣地執行才能起到有效的降低交叉感染,避免傳播疾病。2003年SARS爆發流行,患者與患者之間,患者與醫護間的傳染,更顯這一環節雙向的防護作用,同時也讓我們清醒地意識到生物安全的重要性,毫不為過地講:沒有生物安全的醫療算不上真正的醫療。就目前來看,能規范洗手的也許只有手術科室員工做得到,其他專業的醫護人員雖說常常洗手那也不過是象征性的安慰性清潔,有人甚至連標準的六步洗手流程都不清楚。培養員工崇尚洗手的自覺習慣,動手之前,從洗手開始,讓這個意識根植于心,應是醫院管理者應具備的基本感控理念。
2、穿刺部位消毒
靜脈穿刺部皮膚消毒現多用安爾碘或碘伏,須注意的是前者內含酒精,用后需及時封蓋瓶口防止酒精揮發;后者不需用酒精脫碘,否則消毒作用反而下降,二者消毒作用時間應在1—2分鐘為宜,僅從二級綜合醫院目前采集標本量(每日上午200人次)來看,要滿足自動化儀器檢測的連續銜接,同時兼顧患者當日就醫返程時間,照搬執行這個標準確有困難,實際上因片面追求速度幾乎很少注意這一點,這一服務上的尷尬也折射出衛生改革合理分流患者的必要。
3、消毒液濃度
消毒液濃度直接關系到消毒效果,用前仔細閱讀說明,準確配制,及時更新(消毒液和無菌瓶),做好消毒質控,消毒液使用應遵循量出為入,寧少續添的原則。1998年4月至5月,深圳市婦兒醫院發生了嚴重的醫院感染暴發事件[4],期間共計手術292例,至8月20日止,發生感染166例,切口感染率為56.85%,經查確認以龜型分枝桿菌為主的混合感染。此次感染原因是浸泡刀片和剪刀的戊二醛因配制錯誤,未達到滅菌效果。戊二醛用于手術器械滅菌濃度應為2%,浸泡10小時,而該院制劑員將新購進未標明有效濃度的戊二醛(實際濃度為1%)當作20%稀釋200倍供有關科室使用,致使浸泡手術器械的戊二醛濃度僅為0.005%,且長達半年之久未能發現。讓人費解的是這么多患者接二連三的發生感染,那么多醫護人員在那么長時間內就沒有一個人視圖想過,認真對待和復核消毒工作,倘若做一次消毒效果監測也不至于讓這起駭人聽聞的事件延續發展。面對大是大非,在內心靈魂深處,到底是什么讓醫護員工集體失語,是什么讓他們集體無為,該是醫院管理者值得深深反思的課題。
4、采血針,棉簽規范使用 1996年上半年,常德市一些基層衛生院和私人診所由于使用了一批劣質一次性注射器,先后引起46名病人出現臀部注射部位感染癥狀[4]。2010年4月,河北省保定市新市區某私人診所90例患者因肌肉注射導致注射部位偶發分枝桿菌感染[5]。難以想象,就為這點一次性注射器的微博利潤竟使他們忘卻了行醫的良知和原則,兩起事件真是應了中國那句老話:無知者無畏??!一次性醫療器械采購審查驗證工作固然重要,但也不過是“紙上談兵”,采購前進行廣泛的市場和臨床應用調研,附加一次性采血針分批地落實無菌抽查檢測,我想,未雨綢繆的工作該是更具實質性。遺憾的是目前無論是規范性文件還是實踐上尚沒有這方面的規定。采血用棉簽包裝袋開封時間應不超過1天,開封后在包裝上標記開封時間。大批患者就診高峰期或在人多集體體檢時,禁忌為圖方便操作,爭趕時間提前集中拆封(包括采血針和棉簽)。
5、實驗室內無菌操作
自制質控血清用前應作傳染性微生物血清學檢測;膠體金法檢測乙肝表面抗原,梅毒抗體,丙肝抗體,艾滋病毒抗體等所用試紙條應采取有效的防護措施(如放入透明塑料管內)既便于觀察實驗結果又避免污染其他檢驗器材和工作環境。操作嚴格執行有序合規。實驗室內環境消毒,目前通用的做法是消毒后監測消毒效果,但筆者建議,在消毒前也應作細菌培養和病毒檢測,陽性菌落應鑒定到種,并作藥敏實驗,結果記錄存檔,以備應急時為能及時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以供參考,考慮到院內感染菌的變遷和耐藥趨勢的變異,決定我們的消毒監測工作刻不松懈。離心處理標本在停機后至少應靜置3分鐘再打開樣本容器,以防受帶毒氣溶膠感染;有些實驗室未能做到封閉式運作,開放性實驗室類似超市,病人和家屬隨意進出,大大增加交叉感染風險的幾率.探索自然科學的道路本來就沒有多少捷徑可尋,一切事物的自然屬性不因人的任性而改變,學術的成就終極目的都是服務于社會,為學位研究而研究,為功利而偏執的追求,忘卻了社會責任的擔當,他的價值也就毫無意義可言。
6、醫療廢物的處理
微生物實驗和傳染病檢驗后的剩余標本應消毒后與其他標本一同集中銷毀,標本遺漏或濺出應作徹底的清潔消毒,一次性手套用后不得隨意丟棄,廢棄的體液應用專供通道引入污水處理池消毒無害化處理后再排出。1988年初春上海甲肝大流行整整持續了2個月[7],甲肝感染者超過35萬人,死亡31人。因為鄰近上海的江蘇啟東是甲肝高發區,專業調查組發現啟東近海水域毛蚶積淀達到一米之厚,而那里卻長期受到糞便污染。加之當地居民習慣生食毛蚶,從而讓毛蚶腮上所吸附的大量細菌和甲肝病毒輕而易舉地經口腔侵入消化道及肝臟,導致疾病爆發流行。實驗室內醫療廢物富集致病微生物,消毒處理工作事關公共生活環境的安危,管控排放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職責。
7、報告單消毒處理
借用“終末清潔”一詞談談如何凈化檢驗報告單,這個名詞是根據醫療環境協會(AHE)對醫療環境清潔的實踐指導意見定義為:當病人出院后或者在現有的感染預防策略結束時對醫院病房進行全面深度的清潔。這也是考慮到能夠安全地接收下一個病人所為。有學者對臨床檢驗報告單受污染情況調查分析發現寄生7種細菌,報告單污染率達45%[8],藉此在檢驗服務最后的一程理當保證讓其“安全出境”。傳統殺菌方式有紫外線照射和甲醛等熏蒸消毒,現有報道用微波消毒方式更為簡便有效[9],不過要達到真正的衛生安全,減少患者自取翻查帶來的二次污染,消毒后還應配備專人管理發放為妥;引進醫院檢驗信息自助查詢取單系統[10], 不僅保護患者的隱私權,同時還大大減少了醫源性交叉感染的機會,確屬值得推薦的服務方式。
一而再再而三發生的院內感染,是患者精神和軀體的痛苦甚至生命的代價,我們真應該徹底反思。感恩患者,是他們成就了我們的人生,苛護患者是我們神圣的職責,面對點滴閃失心懷羞恥而愧疚,以這種高尚的人文情懷為員工接力傳承,才能在經年日久的歲月里鍛造一支富有凝聚力和積極向上的團隊,那些詬病和不良行為才能從根本上與我們漸行漸遠。
參考文獻
[1] 張紅中 陜西鎮安醫院透析患者感染丙肝病毒事件15人受處理 新華網 2016年03月01 17:29:44
[2] 中國衛生部通報山西兩醫院因血液透析感染丙肝事件 新華網 2009年03月30日 21:42:26
[3] 安徽霍山血透病人感染丙肝為醫源性感染事件 院長被免職 新華網 2009年12月11日 18:51:03
[4] 近年來重大醫院感染事件連載(一) 北京市門頭溝區醫院官網 2014-12-29 18:06:00
[5] 汪洋 保定“注射感染”事件追蹤:76人感染24人仍住院 中國新聞網 2010年04月08日11:44
[6] 衛生部公布北京、安徽發生非典疫情原因調查結果 新華網北京7月1日電
[7] 徐善興 , 汪炎雄 從上海甲肝暴發流行談大衛生觀念與健康道德 《中國醫學倫理學》 1990年03期
[8] 吳德清 檢驗報告單受污染情況分析 《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 1998年第8卷第二期100頁
[9] 孔麗清,齊雅君,馬麗.檢驗報告單消毒滅菌的簡易方法. 中國誤診學雜志.2008年8卷第8期1953頁
[10] 黃學忠,石磊,胡招正,張允,姚月冬,周平。 檢驗報告自助取單系統的開發與應用《2004年浙江省檢驗醫學學術會議論文匯編》2004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