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8日是世界肝炎日,今年我國的宣傳主題是“規范檢測治療,遏制肝炎危害”。2017年7月25日上午,國家衛生計生委在肝炎日前夕召開發布會,介紹病毒性肝炎防治科普等有關內容。針對記者提問,中國疾控中心丙肝防止室副主任龐琳,就丙肝檢測項目及意義進項詳細解答。
龐琳:中國疾控中心丙肝防治室副主任
丙肝檢測目前主要是通過血液的檢測,目前做得比較多的是抗體檢測,關于抗體的檢測我們了解了一下情況,在國家二級以上醫療機構都可以做抗體的檢測,所以抗體檢測的普及率非常高。但是抗體檢測的結果如果是陽性,只能表明這個人曾經感染過丙肝,因為感染丙肝的一小部分病人可以自愈的,還有一部分病人可以通過治療治愈。自愈和治愈之后,抗體還是可以在體內長期存在的,所以抗體檢測的結果只能表明感染過丙肝病毒。
如何才能更準確檢測丙肝呢?
小編帶大家了解丙肝檢測項目與意義。
目前大多數醫療機構僅采用丙肝抗體檢測。但是,在HCV感染后至抗HCV抗體產生之前還有一段約40~70天的較長時期(平均66天)。此時,獻血員已被感染并具有感染性,應用目前的EIA檢測試劑不能檢出,稱為感染后血清陽轉前的窗口期(preseroconversion windowphase, PWP)。窗口期的存在,是輸血安全的重要威脅之一,使受血者依然有經輸入抗HCV篩選陰性的血液而感染HCV的危險,國內外已經有關于輸入抗HCV篩選陰性的血液而感染HCV的報道。
由于在HCV感染后6~15天(平均11天)HCV RNA就在感染者血液中出現,并在血清陽轉之前達到一個較高的水平,許多國家引入敏感性很高的NAT檢測技術對獻血員進行常規篩選。
盡管NAT檢測在發達國家已經成功的篩選出了感染性獻血員,但由于NAT技術需要昂貴精密的儀器、較高的實驗要求、試劑比較昂貴以及容易交叉污染導致假陽性偏高,使其很難推廣到單個獻血員,HCV RNA檢測難以普及,在發展中國家的應用也受到很大限制。
HCV核心抗原是在HCV感染者體內出現的早期感染的標志,幾乎與HCV RNA同時出現。目前已經開發出兩種檢測HCV 核心抗原的方法學,一種是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檢測酶免法,另一種是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檢測化學發光法。丙肝核心抗原則用途較廣,不僅可用于血液篩查,而且還可指導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的治療,判斷預后。
經過研究,HCV核心抗原診斷試劑較HCV抗體檢測對HCV感染的陽性檢測提前14-68天,平均35.2天;HCV RNA診斷試劑較HCV抗體檢測時間對HCV感染的陽性檢測提前19-68天,平均39.3天;HCV RNA診斷試劑較HCV抗原檢測對HCV感染的陽性檢測提前0-17天,平均4.1天。說明HCV抗原檢測是一種適合我國國情縮短檢測“窗口期”的簡單有效經濟的方法。
總 結 丙肝核心抗原檢測技術縮短了丙肝檢測窗口期,而且丙肝核心抗原檢測還可用于監控慢性丙型肝炎患者體內病毒載量,評價抗HCV治療的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