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寶川
( 新疆哈密吐哈石油醫院感染科, 新疆哈密, 839009)
關鍵詞: 慢性丙型肝炎; 利巴韋林; 聚乙二醇干擾素
中圖分類號: R 512 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2353( 2010) 05-0083-01
慢性丙型肝炎是嚴重危害人類健康的世界性感染性疾病之一, 是導致肝硬化、肝癌等晚期肝病的主要原因之一, 其傳播途徑為經血液或血液制品傳播, 目前尚無有效的方法阻斷, 干擾素是惟一相對有效的抗HCV 治療藥物, 本院2006 年1 月~ 2009 年6 月使用聚乙二醇化干擾素2a 聯合利巴韋林治療慢性丙型肝炎27 例, 取得了比較好的效果, 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所選擇的27 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均符合2000 年西安會議修訂的慢性丙型肝炎防治指南中的診斷標準[ 1], 其中男12 例, 女17 例, 平均年齡34. 5 歲, 病程1 個月~ 15 年, 治療前血清抗HCV 及HCV RNA 均為陽性, 均排除混合感染甲、乙、戊型肝炎病毒及艾滋病病毒等病毒感染, 治療前未接受過其他抗病毒治療及免疫調節劑治療。
所選病例均接受聚乙二醇化干擾素 2a 180g/ 周, 腹部皮下注射1 次, 利巴韋林900 mg/ 日口服治療, 療程48 周。治療12 周、48 周及治療結束后24 周評價療效, 標準參照 丙型肝炎防治指南 [ 2] 。
2 結果
2. 1 治療結果
在治療12 周時有24/ 27 例出現血清ALT 正常, 血清HCVRNA 陰性( < 1 000 拷貝/ mL) , 早期應答率88. 9%; 在治療結束時( 48 周) 有25/ 27例患者血清ALT 正常, 血清HCVRNA 陰性( < 1000 拷貝/ mL) , 完全應答率92. 6% ; 在治療結束后24 周有2/ 27 例患者出現ALT 升高, 血清HCVRNA 陽轉, 復發率7. 4% 。
2. 2 不良反應
治療初始時大多患者出現出現了乏力、消化道癥狀、頭痛、發熱、肌肉酸痛等不適癥狀, 隨著用藥次數增加, 上述反應逐漸減輕, 基本均能承受;隨著時間延長患者脫發比較明顯, 停藥后能恢復;在治療期多數50%患者出現白細胞、中性粒細胞下降, 經口服鯊肝醇、利血生后有所恢復, 可堅持用藥, 未見明顯血紅蛋白下降患者。
3 討 論
丙肝病毒( HCV ) 是輸血后和散發性非甲非乙型肝炎的主要病因, 中國丙肝的感染率高達3.2%, 感染者高達3 000 萬左右, 其中80% 以上沒有明顯的臨床癥狀, 超過70% 的患者進展至肝硬化或肝癌[ 3] 。干擾素是目前治療慢性丙型肝炎最有效藥物, 第1 階段表現為抗病毒效應, 第2 階段表現為調節機體免疫防御系統, 即首先是抑制HCVRNA 復制, 使血清HCVRNA 水平迅速下降, 促進清除HCV 病毒, 隨之恢復血清ALT 水平至正常, 從而改善肝臟病理損害。將1 個40 ku的支鏈聚乙二醇共價結合于干擾素 2a 即成聚乙二醇化干擾素 2a( 派羅欣) , 以延緩其在體內的代謝, 從而產生對HCV 持久的抗病毒作用, 每周給藥1 次, 在整個治療期間能夠維持有效的血藥濃度。從本組資料可以看出, 派羅欣聯合利巴韋林治療慢性丙型肝炎無論在早期病毒學應答還是治療結束的應答方面均顯示出良好的療效, 副反應較輕, 患者可以耐受, 為治療慢性丙型肝炎的有效方法。
參考文獻
[1] 中華醫學會傳染病與寄生蟲病學分會, 肝病學分會. 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 J] . 中華傳染病雜志, 2001, 19( 1) : 56.[2] 中華醫學會肝病學分會, 傳染病與寄生蟲病學分會. 丙型肝炎防治指南[ J] . 中華傳染病雜志, 2004, 22: 131.
[ 3] 王香玲, 王小利, 李妙羨, 等. 丙型肝炎病原學檢測的臨床應用效果評價[ J] . 西安交通大學學報( 醫學版) , 2004, 25( 3) : 296.
|